一人住院全家不折腾,医院无陪护模式进行时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王艾冰)“一位老人在2020年中风后住进医院,他的儿子白天上班、晚上到医院陪护。持续了一年多,在老人去世当天,儿子突发脑溢血,经医院抢救无效也去世了。”在2022年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提交《关于解决住院患者陪护难问题建议》的提案时,这个故事触动了很多人。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老人住院孩子在院陪护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孝顺。”然而,时间、经济、精力等都是住院陪护的难题。
图片
2023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士协助患者与不便来院的家属进行视频探视,实现“见屏如见面”。
一人住院,全家受累
姚淮芳所讲的案例,是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
一个人白天工作、晚上陪护,持续一年多照顾病人吃喝,压力太大了,“如果能由医院统一安排陪护,悲剧或许就不会发生了”。
病人住院后,陪护难成了患者家属的另一种痛。
2023年,这样一个案例也曾引发关注:一位北京市民在几家医院辗转住院大约70天,经过医保报销后自付医药费1万多元,而护工费比医疗费还高,高达1.7万余元。
“如今,在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病重、失能、手术后、产后、老年患者、婴幼儿以及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等人群均需要陪护,占所有住院病人的70%以上。而现在的陪护基本上都是家属直接参与或者请临时的护工,很多家庭都面临‘一人生病,全家累瘫’的问题。”姚淮芳以自己在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介绍,当今多数医院对护工往往缺乏管理权限,护工队伍因其流动性大、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培训,往往只能做到基本的陪伴和照看。
“老人腰椎不好,需要做手术治疗,我专门请了两周的假,和弟妹一起陪着到北京来做手术,本想着两人换着来照顾老人,结果我一来就发烧了,无法陪护,只能弟妹日夜都在医院进行陪护照顾。”来自山西的王欢(化名)讲述了最近来京的一次陪护之窘,“好在这次弟妹一起来了,如果只有自己,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住院陪护难在哪?难在家属没时间陪护,有时只能请护工;难在护工收费较乱和较高,家属难以承受;也难在部分护工、家属陪护的专业性不足,陪护质量参差不齐,甚至还可能导致院感。
如何化解陪护之难引发了众多关注,不少医院也在尝试探索新的护理模式。
无陪护的精髓就是优质照护
图片
2023年12月28日,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一日三餐患者的营养餐由送餐员送至床旁。王艾冰 摄
“无陪护”是以取消患者自带陪护为前提,以护士和护理员密切合作为工作特点,减少非医务人员在病区和医院内的流动,减少医院内交叉感染。
也就是说,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由懂专业、懂技术的护理团队来完成,不需要家属陪护。无论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生活照护、快速康复包括营养用餐都是专业、专科的人来提供,让家人放心、患者身心愉悦。
2019年10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全院无陪护管理且未额外增加市财政负担的医院。“病房里乌泱泱都是人,家属一般比患者还要多。查房时,因为病房有好多家属,经常听不到患者在说什么、经常看到家属给患者带的饭不健康……”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五科主任戴翠莲回忆起之前的病房说到,传统住院部的管理模式非常不适合病人身体的恢复和休养。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陈媛介绍,“我们当时在内科与外科分别找了一个病区进行无陪护的试点,试点的效果很好,一周后,我们就全院推行了,但其实在最初推广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阻碍。”
该院曾经收治了一名大学教授,老人家家境不错,但对无陪护服务不信任,还是希望能有家人或请护工照顾,刚开始非常有情绪。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说,我们对老人提供精心的无陪护服务后,也彻底让这位老人心悦诚服,对这一管理模式的看法大大改变。
经过几年的探索,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确定了“6+1”无陪护模式,包括住院流程程序化、饮食供餐治疗化、探视管理制度化、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化、医护参与管理最大化;另外医院在“六化”管理基础上,拓展出“无陪护+”模式,在丰富照护内涵、提升优质照护方面深化探索。
“无陪护的精髓就是优质照护。”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开展无陪护试点取得不错成效之后,2022年10月21日,《厦门市“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建立患者住院“无陪护”相关服务规范、运行和保障机制。
“不用家人陪护,内心轻松了大半”
无陪护模式除了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外,也给怕麻烦家人的老人、患者减轻了不少心理负担。
“妈妈,在医院住得怎么样?要不我去陪你吧。”54岁的范女士,最近因心脏问题在医院住院治疗。
范女士的儿子正在攻读研究生,她不想让儿子为自己的病而分神折腾。她告诉记者,“我身体一直不太好,十多年来住院好几次,每次都要提前摸排下兄弟姐妹谁有时间,麻烦家人,虽然家里弟妹多,但内心也过意不去,毕竟都是有家有业的人。”
范女士说,有了无陪护模式后,就再也不用担心给家里人添太多麻烦。“上次我妹妹陪我住院的时候,每次帮我预约检查,都要问好多人,手忙脚乱的,医院的无陪护模式,都是由医院来安排陪检,一切都更加顺畅。”范女士笑着告诉记者。
王焱表示,在国外绝大多数医院都是没有家属陪护的,这种模式也符合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在无陪护模式下,为了能够加强护理员的管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引进了有丰富经验的第三方护理员管理团队,医院的护理员队伍采取医院和护理员公司双重管理,成立由护理员组长—护理员经理—护理部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护理员都要经过公司培训、医院护理部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
来自山东菏泽的方护理员,2014年起开始从事护工工作。2019年加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理员队伍。如今,穿着统一的白色工作服和工作鞋,言谈举止规范得体,难掩自豪,她说,“现在我也能穿着和医生、护士老师差不多的白服,我是护理员,专业性与护工不同。”
解决住院陪护难势在必行,多部门协同或为破解之道
“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医院普遍不存在需要家属和自请护工陪护现象,住院期间所有护理均由医院安排,家属只需要签字、交钱、按规定时间探视就可以。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和世界接轨,护理问题亟需解决。”姚淮芳介绍。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也曾在两会提案上提出,建议借鉴国际上零陪护的通用做法,将生活护理作为患者康复的一部分,纳入整体护理范畴,由医院来进行统一管理。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还是要完善护理员执业体系建设。根据工作内容和职责不同,将护理体系分为护理员、助理护士、医疗护士和护理科学研究人员等不同层次。对于日常生活护理,应该由护理员承担;技术含量低、风险低的基础医疗护理,可以由助理护士承担。护理员和助理护士的工作质量由责任护士兼管,将护理员纳入护理队伍的整体队伍,形成护理员—临床护士—研究型护士的岗位体系,实现生活照护—医疗护理—护理创新的工作内涵匹配。”朱同玉介绍。
姚淮芳建议,有关部门应加以重视,在此基础上,应从公立医院开始全面推广,做到所有住院患者由医院根据护理级别进行护理,所有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由医院统一安排;另外,医院由医生根据住院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级别,根据护理级别不同收取不同的护理费用。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进行审核和规范化护理收费标准,明确护理项目中的自费项目。
“未来,无陪护模式在公立医院的推广与落地,需要多部门协同参与,卫健委制定标准,医保部门和政府、医院、患者四方分摊费用。”王焱看来,无陪护模式很适合在中国推行,而这也更符合老龄化社会下的现代医院样子,目前仍道阻且长、任重道远。
2023年12月,该院心内科收治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当他刚进入住院区的大门,护理员就上前接过了老人的生活用品,挽着老人的手,进入了病房,无需家人再辛苦陪伴,这是无陪护病房温暖的一幕。